广东省绿盟公益基金会-再生艺术项目: 万物从未消失 一切皆可再生

公益2024-06-05 02:45:43公益时报

  物品在被人类使用后丢弃,宣判寿命结束,被改名为垃圾,通过清扫、运输,转移到人类日常生活看不见的地方。然而,它们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它们一直存在于生活的另一面、城市的另一端。

  “再生艺术”也是看待垃圾、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视角,万物从未消失,一切皆可再生。

  项目背景

  垃圾处置一直耗费着人类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通过连锁反应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创建,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但解决垃圾危机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发起“再生艺术”公益项目,旨在利用废弃物进行大型艺术装置创作,并在公共场所展出,以此唤醒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主要实践

  项目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通过垃圾清捡、分类和艺术创作的实践志愿行动,推动多元主体了解所在地的垃圾情况,理解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通过艺术创作赋予废弃物艺术、生态、经济价值,延长其生命周期,利用其大型的视觉冲击效果,吸引更多机构和个人关注垃圾问题。

  平沙岛“再生艺术”——孕育、轮回、渔夫、自然的容器

  佛山市西樵镇平沙岛,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也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的到访。然而热闹的同时,也伴随着烦恼。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给这个还处在旅游开发初期的小岛,带来了很多的垃圾。这不但影响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当地村委、村民、乡贤、农场、社工机构、志愿者协会、艺术团队等多元主体的支持和参与下,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利用平沙岛江边垃圾例如漂流木、破渔网、塑料瓶等,创作了4个大型再生艺术装置,分别命名为“孕育”、“轮回”、“渔夫”、“自然的容器”。

  平沙岛“再生艺术”——老人与岛

  基于“孕育”、“轮回”、“渔夫”、“自然的容器”的成功,当地村委和乡贤再次邀请项目组结合平沙岛的垃圾问题和老龄空心化问题进行主题艺术创作,利用捡来的枯木和漂流木,创作了“老人与岛”,呼吁当地年轻人关爱老人及家乡发展。

  广东碧桂园学校“再生艺术”——新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景观树除了国内种植外,不少是从国外转运进来,甚至是转运千百年珍贵树种,但由于长途跋涉地运转,会造成树木存在死亡风险。为倡导大家珍爱树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与养育,在广东碧桂园学校、家委义工团、亲子家庭的参与和支持下,项目组利用因运输致死的几百年橄榄树创作再生艺术装置,命名为“新生”。

  佛山文华公园“再生艺术”——萌芽

  在佛山文华公园举行“再生艺术”公益活动,利用园林废弃物创作大型“再生艺术”装置,并展出1个月。装置取名为“萌芽”,由“1+4”个立方体组成,小立方体分别是红色、蓝色、绿色、黄色,代表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正中心的大立方体颜色缤纷,由红蓝绿黄四个颜色组成,大立方体里面还包裹着由树枝扭结而成的一颗绿芽。整个装置形象地展示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同心协力为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再生提供着必要的土壤和空间环境,绿芽的破土而出展示了园林废弃物通过循环利用重获生命力的状态,并寓意着最终将是绿茵成林、造福人类。

  实践成效

  “再生艺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就像是石头投入湖中产生的涟漪一样,从中心向外不断扩散,逐渐影响更广泛的人、物、事。从平沙岛第一场“再生艺术”活动,减少了江边垃圾的乱丢弃现象,再到第二场“再生艺术”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岛上垃圾问题和老龄空心化问题;碧桂园学校“新生”再生艺术装置永久地陪伴每一届小孩成长,环保的种子也随之耕植在小孩的心中;“萌芽”再生艺术装置在文华公园展出后,还得到高明区滨荷Park的支持,进行跨城市的轮展,接力倡导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让“萌芽”在不同城市、不同人群中“行走”起来,真正地活起来……

  在发起不到一年时间内, “再生艺术”已联动18家机构涵盖政府、企业、乡村、学校、园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共举行4场“再生艺术”活动、产出7个大型再生艺术装置,直接参与人数超300人,获得56次媒体报道。

  相信,“再生艺术”的涟漪将会波及越来越远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

  案例点评

  在国际上,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效率一直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和探讨,与此同时,一种基于“不再增加能耗”的再生方式开始流行,即“升级再造”。与制造新的产品相比,“升级再造”可以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生艺术”活动是“升级再造”的一种艺术表达行动,具有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倡导人们珍爱环境,关注环境保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