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牵手农业 丰产增收有“方”

科技2024-06-07 14:53:12环球网

来源:贵州日报

工作人员在中垦薯业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操作自动喷淋系统给组培苗浇水。 通讯员 陈曦 摄

工作人员查看组培苗生长情况。 通讯员 陈曦 摄

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农民耕作其间;智慧育苗温室里嫩苗吐绿,长势喜人;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机器轰鸣,驰骋沃野……初夏的毕节,随处可见科技与农业“牵手”的喜人画面。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强农的关键就在于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

近年来,毕节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在许多人印象中,传统的大棚种植全靠人力,蔬菜何时浇水、何时施肥打药全凭经验和感觉。

如今,在七星关区朱昌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只需点击软件,通过智慧平台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种植。

走进示范园的高科技智能化温室内,科技感扑面而来,智能水肥一体化、智能通风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智能补光等各种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将整个大棚“全副武装”起来,对各类蔬菜所需的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生长要素进行精准调节。

“智能化的设备能够按照棚外气候特征,适时调节棚内的环境,还可监测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含量的变化,以及空气温湿度、气压、光照强度等数据变化。”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温室大棚让蔬菜种植在资源消耗大幅降低的同时,实现了产量的大幅增长,让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转变为靠技术吃饭。

目前,该基地有57个温室大棚,种植了黄瓜、西红柿、丝瓜等多种蔬菜,畅销贵阳、上海、广州等城市。园区常年解决就业300余人,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

智能大棚四季丰收,群众口袋四季增收。随着温室大棚、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应用在农业领域,丰收已不再是秋季专有。

大方经济开发区中国白参科创园是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菌种研发、集约化生产、技术培训、智慧交易为一体的全智能化栽培工厂。该科创园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搭建的环境控制系统将车间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适宜白参菌生长的环境,确保车间不受外部环境影响,一年四季都能种出高品质、高产量的鲜菇。

走进科创园的生产车间,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棒上一朵朵白参菌如花朵绽放。“这是个被‘科技’浇灌长大的山珍产业,经过驯化,我们的自有品种朵型高度一致、菇峰整齐、颜色灰白、肉质肥厚,同时栽培周期短,可实现工厂化、量产化种植。”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尽平介绍表示,为强化食用菌产、学、研融合,公司还与中山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建设了中山大学—毕节农投生物科学联合研究院,在食用菌应用功能研究、多糖提取、菌种驯化、品种鉴定及深加工、废弃菌棒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自2021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发展迅速,白参菌被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产品;该公司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获得“贵州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称号。目前,该公司日产白参鲜菇20吨,年产7200吨,年产值3.6亿元。

如今,毕节市大力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全市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精量播种机、无人植保机、水稻钵体育秧机、北斗导航终端辅助无人驾驶……今年毕节的春耕图景中,各式各样拥有“十八般武艺”的高性能的农机格外亮眼。

“有了农机后,轻松多了,田里的油菜收割完后,马上就可用旋耕机旋耕,不耽误大季农作物种植,又方便效率又高。”黔西市金碧镇铧口社区68岁的村民刘碧书说,以前是锄头不停歇,现在是农机不得歇。

今年春耕季,毕节市有20多万台(套)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让粮食增产的底气更足。少了镐锄镰犁,多了“铁牛铁马”,“科技范”在田间大放异彩。

“我们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着力提升全市农机作业质量和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毕节市农机研究所负责人刘毅说。

为了提升科技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过程中的驱动力。毕节聚焦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等要素,以合理增密、肥水精准调控为重点,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重点推广了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马铃薯“两增一防”等高产技术,实现了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大面积均衡增产。

“科技大餐”到田,丰产增收有“方”。2023年,毕节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140.05万亩、产量256.8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排全省第一,粮食单产提升2.4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二。

如今,在毕节这方土地上,科技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绘就农业好“丰”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