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核心技术突破,福建舰科技实力让欧美都羡慕

科技2024-06-05 03:21:02硬核熊猫说

福建舰的几大技术让外国网友都不淡定了。

比如美国网友关心,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为啥没出故障?印度网友关心,福建舰的动力为啥那么平稳?还有欧洲网友则关心福建舰的桅杆怎么那么小?

本猫稍微查了一下,这才发现福建舰虽然不是核动力航母,但是它的技术特别先进,有很多技术已经国产化,而且领先其他国家。

他们有的是可以支撑起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有的可以让福建舰的隐身性能更好,有的还能保证福建舰航母的动力稳定。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国产航母背后的技术。

首先要说的就是直流中压综合电力系统。

这项技术让美国网友都很羡慕,如果中国说第二,那么就没有哪个国家敢说第一。

原因非常凡尔赛,因为这套先进的技术,目前只有中国研发出来了。

它有多牛呢?

这么说吧?没有它,什么电磁弹射、电磁炮等等先进技术、武器的威力都要打个折扣。我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更是将它称为:船舶动力的第三次革命。

说它是革命性技术一点也不夸张。

船舶动力第一次革命是用蒸汽机替代人力和风力,直接改变了海上军事格局。第二次革命则是用内燃机、蒸汽轮机作为动力,它更稳,更强劲,现在全球的海运格局就是依靠这项技术形成的。

第三次就是这次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

乍一听怎么感觉有点复杂!

其实很好理解,它指的就是整艘船上面所有的电力供给系统的总和。

一般来说,船上电力系统有很多,但是有两个是最主要的部分,一个是提供给船舶航行的,另一个就是船上各种设备用的,日常生活用电,雷达、电磁弹射、电磁炮啥的,都离不开这个系统。

而在传统的船舶上面,这两个供电系统是分开。

但是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却不一样,它将这两个系统合二为一了,然后它的功率啥的也更大了,可以提供船船的航行和船上各种设备的用电。

有什么作用呢?

想想看,为啥电动车是一个革命性产品?

一个原因是动力由发动机变成电机,效率更高;还有一个就是电功率高了之后,可以用各种先进的电子和智能设备了。

两者的区别就像智能手机和功能机一样。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也是如此。

它的电功率更大,可以满足现代军舰的各种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比如电磁炮、电磁弹射、电磁拦阻、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子通信等等。

就拿电磁弹射来说。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利用电磁将一架30吨左右的舰载机,在几秒的时间内,迅速加速到每小时两三百公里的速度,大大提升了舰载机起飞的效率。

但是想要实现它难度却不小。

因为电磁弹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里,爆发出强大的推力,需要的功率非常高。

以美国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为例,一条弹射器所需要的功率就有30兆瓦,4条就是120兆瓦,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120兆瓦的发电站就足以为一座18万人口的小县城提供日常电力。

这么大的电力,常规动力根本不足以维持,因此欧美很早就开始研究综合电力系统。

2009年,英国率先将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应用在了45型驱逐舰上,除此之外,还有美国DDG1000驱逐舰、法国西北风两栖攻击舰等等军舰,都应用了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极大提升了舰船的实际作战能力。

但这个中压交流系统还是不够完美。

因为交流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交流电网在工作的时候,需要配备各种额外的设备,比如变压器、整流器等等,来保证电网的稳定性。

美国福特号航母就是典型例子:它们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电力,就配备了3组共12个飞轮用作储能,以及一整套整流器,中间有许多设备。

这里只要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让电磁弹射无法顺利运行,所以美国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故障率就非常高,甚至有过4条电磁弹射器同时瘫痪5天的壮举。

不过这个问题也并非无解,那就是像中国那样直接研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不仅可以省去多余的中间设备提高效率,还能腾出更多宝贵的舱内空间。

如果说欧美的中压交流电力系统是产品,勉强能用,那么中国的中压直流电力系统就是更先进的系统,性能直接飙升。

如果没有它,咱们福建舰压根就用不上电磁弹射和电磁炮等功能了。

既然直流电网优点这么多,为啥西方国家不去研发?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搞不定啊!

因为直流电压非常高,不仅电力输送消耗高、危险程度也更高,因此需要一套更先进的送电技术,比如功率管理技术、更先进的断路器等等。

这些欧美都搞不定,但是中国却可以。

咱们有特高压,有全套交直流的发电厂,说到玩金融咱们可能比不过,但是玩电网啥的,还得看中国。

2000年时,中国马伟明院士就带领团队构件了理论体系,先后攻克了系统网络结构、集成化发电、先进感应推进等数十项关键技术。

2010年后,马院士又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构建,同时还完成全系统联调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国家。

突破了中压直流电力系统后,这项先进的技术就被我们应用在了054B、055、055A、在建的076两栖攻击舰等舰船上,也就是说福建舰上用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了。

这才有了电磁弹射出道即王者的表现。

除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外,国产航母背后还有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

它就是一体化桅杆,它不仅代表了军舰的现代化程度,甚至还可以大大提升军舰的生存能力,从而改变战场局势。

而在这个技术领域里,全球唯二能够真正做到一体化的,只有中国和美国,并且由于前几年美国负责一体化桅杆技术的船厂,在2015年倒闭,生产线没用了,换句话说在这项技术中,说中国遥遥领先也不为过。

那什么是一体化桅杆呢?其实就是把现代军舰上的各种雷达、导航、通信等电子设备以及天线全部整合在一起,再用一个“罩子”把他们罩住。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啊,不就是把这些“雷达们”集成一下而已嘛,哪儿有那么夸张,这你就小瞧了一体化桅杆的重要性了。

现代军舰拼的可不单单是谁的火力更猛,同时也要拼软实力,比如谁能搭载更多,更先进雷达、通信、导航等电子设备,谁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不过这么多设备集合在一起,也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那就是电磁干扰。

不管是雷达还是卫星导航通信啥的,都是通过电磁波来收发信号,虽然频率不同,但也会产生各种谐波,并且舰船上基本都是金属材料,这些波会更容易反射,反过来影响到设备的正常使用。

就好像我们平常工作会议上,有些人总是在七嘴八舌的在讲话聊天,其他参会者根本听不清会议到底在说什么,就会让整个会议的效率变慢。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以往舰船都会尽量错开使用这些设备,比如在使用通信设备时,就把雷达跟导航停掉。但这样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此时如果敌方有战斗机快速靠近,而雷达又因为错峰使用,无法及时探测并反馈,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比如在上世纪著名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就是因为卫星通信跟对空警戒雷达之间的相互干扰,无法实时侦测,最终被阿根廷抓住机会,用鱼雷成功击中后沉入大海。

所以那时候科学家就在想,能不能把这些设备全都集成在一起,共用一根天线,消除电磁干扰的问题呢?

这就是一体化桅杆的雏形。

早在上个世纪中旬,世界各国都把它当成了必须攻克的技术。

上个世纪末,英法意日等国就研发出了第一代一体化桅杆,并且成功应用在自家的军舰上。

不过他们的技术也不太行,顶多就是个半成品,不管是软件集成,还是外观,都没能做到真正的一体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还在桅杆的上头顶着个圆球,那个就是雷达。

这结构会导致舰船隐身性能降低。

一体化桅杆最重要的就是对综合射频的管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的设备集成在一起,还要能实时控制各个设备的电磁波接收发送,让不同设备之间能够实时信息共享,才能实现协同作战的最终目的。

这里则会涉及到射频、数字信号的合成、处理等等一大堆技术难题。

看到这里你想到了啥?没错就是通信技术,在通信技术上,中国同样很牛。

比如综合射频技术,我国在21世纪初,就已经展开了综合射频的技术攻坚,先后攻克了共孔径天线、宽带大动态射频、数字信号/数据处理等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国产综合射频系统。

接着我们开始不断对一体化桅杆,进行设计,验证,在研发出新材料后,最终成功应用在了大型驱逐舰055,以及此次的福建舰上。

如果是资深军迷,可能会注意到:美国福特号的一体化桅杆上,其实还有很多裸露在外的电线杆。

这说明他们的一体化桅杆其实还不够完善。

福建舰上就要简洁的多了,不仅外观整体,还更加小巧。

未来如果福建舰跟福特号航母相遇时,一体化桅杆的技术差异可能就会让他们的隐身能力极大下降。

或许在福建舰发现福特号并发起进攻时,福特号可能还不自知。

更关键的是,2015年,美国唯一一家研发一体化桅杆的船厂破产倒闭,生产线也作废了,也就是说中国的一体化桅杆技术才刚刚崛起,而美国很可能就要衰落,两者的差距可能越拉越大。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国产航母背后第三个技术突破,那就是大型螺旋桨。

大型螺旋桨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航母的战斗力。

一般来说,航母动辄就是几万吨、十万吨的排水量,所以配备的螺旋桨也是重的惊人。

以美国尼米兹航母为例,它有四个螺旋桨,单个螺旋桨的直径达到6.4米,而且每个螺旋桨还有5个叶片,每个叶片30吨。

这么重的螺旋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维修难度大,而且还会影响到航行的速度,这在战场上简直就是致命的。

人家能追的上你,你追不过人家,那不只能等着被人吊着打了嘛。

而且质量差的螺旋桨在运行时,还会出现更大的噪音,影响航母的隐身性,所以说它事关航母的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一点也不为过。

福建舰为啥能开的这么稳?还让印度网友这么嫉妒?

其中也有螺旋桨的功劳。

但就是这么基本且重要的关键部件,中国曾经一直被卡脖子。

大型螺旋桨有两个核心关键点:首先就是材料。

螺旋桨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的,而海水非常容易腐蚀金属,所以就要求制作螺旋桨的材料,具备强大的耐腐蚀能力。

其次因为航母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所以一直都是重点打击对象,这就要求大型螺旋桨的材质也要稳定,否则只要有一点点的压力形变 ,就会影响螺旋桨的精度,进而影响航母的行驶准确性。

第二大难点就是制作工艺。

别看大型螺旋桨看着笨重,实际上制作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大型航母跟小型船只不一样,由于重量动辄十万吨,转弯非常费劲,为了保证航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转弯,所以就得对螺旋桨的曲面进行精准的设计和加工,这样才能减少阻力。

因此,大型螺旋桨需要专门的设计软件、智能计算机协助以及尖端机床来生产制造。

但由于我国大型船舶发展晚,这些软化硬件设备处于一片空白,并且,由于大型螺旋桨的生产制造属于各国的核心机密,想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学习,也根本不可能。

1970年就提出了航母的建造计划,结果就是因为像巨型螺旋桨这样的航母子工程无法突破,才一直延期到现在。

那要怎么办呢?只能靠自己一步步突破。

比如材料上,早期中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实在不行,还被人嘲笑连笔芯都不能国产化,后来中国就制定了钢铁行业各种战略。

最终这个决定,成功反哺到船舶上,比如LNG船的薄膜,还有镍铝青铜合金等技术。

其中镍铝青铜合金就是螺旋桨的主要材料,对比最早的黄铜锌锡合金材料,它的重量更轻,耐腐蚀性、耐疲劳性是黄铜锌锡合金2-3倍。

同样尺寸的螺旋桨,使用镍铝青铜材料的重量还能减少15%,使用寿命能提高2倍。

材料解决了,还要解决加工问题,就是高端机床,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国生产船舶的螺旋桨,靠的还是工人手工生产。

但好在,随着中国制造业实力的提升,我们在高端机床上也获得了突破。

我国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7轴五联动机床,其加工的最大直径已经突破到12.5米,掌握了160吨重的螺旋桨制造技术。这是什么概念,就是镇江中船生产出来的巨型螺旋桨尺寸,是美国尼米兹航母螺旋桨尺寸的2倍。

正是高端机床的突破,让我国真正拥有了大型螺旋桨的加工制造能力,现在制造福建舰的螺旋桨也不在话下了。

随着福建舰的成功海试,我国下一艘国产航母也在准备当中了。

中国航母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快,其实背后是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以及无数的科学家和企业在共同努力。

相信在未来,我们将会见识到越来越多先进的国产航母出现,中国海军也必将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好了,我是熊猫,我们下期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