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一线地产的关键是有效需求

地产2024-06-07 14:10:36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消息】6月7日,中信建投研报认为,5月17日楼市重磅新政下,市场重新开始评估未来地产走势,一线城市能否迎来地产趋势性转变,并一如既往,带动低能级城市活跃度回升?这是当前资本市场最为关切的话题,也是充满分歧的争议话题。

一、市场对一线地产政策看法存在分歧

现阶段一线房地产库存超出历史大部分时期,这既是当前一线地产面临的现实,也是近期一线地产需求不断放松的原因。

截至2024年5月底,一线城市新房可售套数分别为:广州(10.5万套)、北京(8.7万套)、上海(6.9万套)、深圳(5.2万套)。

上海限购政策进一步放松之后,债市表现偏平,因为债市更相信实现数据。单纯政策博弈,当下较难激发债市利率调整。

权益市场地产板块经历波动之后再度回归平静,表明权益市场目前对一线地产政策效果仍抱观望。

二、市场分歧的关键是如何判断一线地产有效需求

一线地产高库存,这一现象令市场感到困惑。毕竟一线城市享有年轻人口流入,一线地产似乎应该供不应求。

细拆住宅总量和人口数量,我们用套户比指标精准捕捉到,一线城市仍具备绝对需求(亦为潜在需求)。

我们用不同城市的套户比(城镇居民房屋总量除以城镇居民家庭户数)衡量不同地区房地产的绝对需求。

一线城市城镇居民住宅套户比均小于1,低于全国水平(1.03),三四线城市套户比接近2。其中一线城市住宅套户比分别为:广州(0.74)、上海(0.67)、北京(0.63)、深圳(0.49)。

若家庭户对应潜在需求,住宅总量意味着存量住宅供给,一线城市套户比小于1,非常清晰说明一线城市并不缺需求。严格来说,一线城市并未住宅过剩。

既然一线城市存量住房供应并未过剩,为何一次次限购政策淡化之后,一线地产销售仍不能显著放量,库存依然走高?问题的关键或在于,当前一线城市不缺绝对需求,缺的是有效需求。

精准表达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区别,前者重“人”,后者重“钱”。即,只有真正具备购买力的潜在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我们可以用多重指标反应当前一线地产高库存背后,症结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即,居民住房购买力出现滑坡。

三、宏观视角看一线地产有效需求的底层驱动力

一线地产不缺绝对需求,因为低能级城市人口持续流入

一线城市无一例外,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人口流入意味着潜在需求扩大。上海、北京、广东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均在19%以上,上海、北京两市甚至达到了67%与55%。

即便疫情期间人口有所回流,疫情一经消退,2023年人口再度转头回流一线城市。

观察一线地产有效需求,我们需要关注一个重要的跨城市的代际财富转移线索。

国际经验显示,核心城市(例如纽约、东京、伦敦)房价收入比在15及以下,我国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在30以上,明显偏高。

这一数据对照引发我们思考,房价收入比的确可以衡量居民购房压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一线地产存在一个重要线索,那就是低能级年轻人向一线流入时,购置地产方式较为多元,可以是工作一段时间后获得储蓄,随后买房;也或许有父辈家庭资产支持。

评估一线地产的有效需求,我们需要充分评估居民潜在收入预期以及当前家庭总资产状况。

四、一线地产的未来: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下的内部分化

基于当前一线城市的地产压力主要来自有效需求不足 ,未来政策着力点或在进一步激活购买力。

优化购房成本的视角下,一线城市未来需求的政策着力点,或在两个方面 :

第一,进一步下调房贷利率,压降住房首付比例,满足刚需住房群体购房需求。

第二,加大“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出力度。

长远来看,构建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未来一线地产不同品质住宅的定价或迎来大分化。

一方面,保障房封闭管理并加快建设,住房市场保障轨推进,大部分商品住宅重拾消费属性。

另一方面,住房市场轨逐步完善,小部分高品质住宅金融属性增强,真正定价“稀缺性”。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