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以惠民之举提振生育信心-六安市构建友好生育环境现状扫描

结婚生育2024-06-09 19:04:20六安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为应对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为了解我市居民的生育意愿现状,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家庭和托育机构,并就我市当前的政策支持进行了梳理。

  育龄家庭:虽有顾虑,但愿生育

  “宝贝游泳好不好玩呀?”“哎呀,宝贝游得真棒!”在婴儿游泳馆,家住平安东苑的丁女士正带着她14个月大的宝宝来游泳。虽然小宝宝还不能说出完整的话语,但丁女士依然乐此不疲地与小宝宝互动。“我目前只有这一个小孩,全家人都如珠如宝地爱着她,所有对她健康成长有益的事物,我们都想带她体验一下。”说起自家孩子,丁女士滔滔不绝,“虽然养育孩子的过程辛苦,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里就满是欣慰。”

  当谈起是否会要二胎时,丁女士坦言:“父母确实希望我要二胎,但我自己内心也有所考量。考虑到养育孩子的成本以及带娃的时间精力,尤其是生育二胎还会进一步影响工作,这个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了。”丁女士的想法代表了不少一孩家庭的心声,他们珍惜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但面对养育压力,对再生育还有些许顾虑,若压力减轻,则愿意考虑生育二胎。

  对于二胎生养问题,二胎家庭更有发言权。家住海亮官邸的陈先生去年迎来了第二个孩子,让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儿女双全是大多数人的向往。我家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二孩政策放开后,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我和妻子便还想再要个女孩。没想到愿望成真了!”陈先生的话语里满是幸福。

  “哥哥在上初中,他特别喜欢妹妹。平时我和妻子忙不过来,他都会帮忙照顾。两人虽然偶尔也会闹矛盾,但更多的时候是形影不离。”陈先生笑言,养育两个孩子确实有不小的压力,但一个孩子难免有些孤单,两个孩子在一起能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在陈先生看来,要二胎虽然辛苦一些,但儿女双全的喜悦和幸福,远胜过育儿的艰辛。

  医疗机构:完善服务,助力生育

  要营造有利于生育养育的良好环境,优质的医疗机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孕前、孕中检查、唐氏筛查、产前诊断、分娩补助、产后康复等一系列服务,降低和防范生育风险,确保母婴安全,让准爸准妈们安心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我们院设有孕产群体保健部和儿童群体保健部,涵盖了所有围产期妇幼保健服务,可为孕妇、新生儿和儿童提供多种服务。当然,最受欢迎的项目还是分娩镇痛、产后康复和月子中心,缓解分娩疼痛,帮助产后妈妈恢复身心机能,为新生儿提供优质护理,让产后妈妈无后顾之忧。”金安区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高卓介绍说。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六安市儿童医院)始建于1979年8月,历经4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我市规模最大的一所三级妇幼保健院,也是我市最早一所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2023年分娩量高达5681例。2023年8月31日,由金安区妇幼保健院领办的金安区第一托育中心正式开园,目前是市区首家拥有医疗保健背景支持的普惠性公办托育机构。

  “我们平时经常和孕产妇沟通交流,偶尔会听到她们说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担心生产风险和意外的发生、高龄产妇生产风险加大等原因不愿生二胎。但作为妇幼保健机构,我们肯定会为孕产妇提供更完善、全方位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孕妈妈的需求,尽力解决她们在医疗、保健、孕育方面的问题。”高卓表示,保健院接下来也将结合实际工作,办好金安区第一托育中心,做到医育合一,以公办性质、低收费、好环境、强专业的优势,解决0-3岁婴幼儿的托育难题。

  政策支持:多点发力,鼓励生育

  从走访情况来看,具有多胎生育意愿的家庭并不在少数,然而较高的生育成本、婴幼儿照料难题、生育与事业的冲突等因素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原因。要构建良好的生育环境,同样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建立“公办示范托育机构为引导、托幼一体化为主体、民办托育机构为补充”的托育服务供给格局。目前已建成3个公办托育机构、19个普惠托育机构、5个公立医院托育点、2个社区托育点、2个用人单位托育点和1个家庭托育点,为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普惠托育服务。

  此外,我市积极开展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据统计,去年,全市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超6万人,乳腺癌筛查近5万人,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超3万例,各项筛查工作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同时,我市还为新婚夫妇提供免费婚检,推进孕妇叶酸补充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供孕期咨询随访服务,并对新生儿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增生、耳聋、先心病等多项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切实保障母婴健康。

  促进生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仅政府要发挥“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完善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为家庭生育托育提供必要保障,社会各界也要形成合力,用人单位、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等都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为孕育新生命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凝聚共识、多措并举,才能有效提振生育信心,推动新时代人口优质均衡发展。(记者 崔璨 秦汉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