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李白捞面、红衣孩童:日本木屐的爷爷在宣城

社会新闻2024-06-11 08:21:32城市所见一正午阳光

【宣城:李白捞面、红衣孩童:日本木屐的爷爷在宣城、谢眺与唐诗宋词、李白客死宣城之迷之我的猜想!】

因抖音上看到一位博主,描述宣城的博物馆很丝滑。第二天正逢周日,早上六点与我的爱人一起驾车赶了过去。

到了宣城,也就早上八点多一点,离开馆时间还尚早,在拐过两个街区后我俩选择了一家叫《李白捞面》面馆吃早餐。面馆干净卫生,透明操作间里一男一女从揉面、卷扞、切条一条龙均是手工作业,照片拍下来很有诗情画意。面条很便宜,素面9元,有7个素炒任意加放,满满当当的一碗,吃的有滋有味。

进入博物馆,大厅内放着一座南朝石刻,非常高大,似马非马,似兽非兽,估计墓穴主希望能以此物驱鬼神镇恶魔。

参观的途中遇一红衣孩童,是一名当地学校小小义务讲解员,看长像顶多十二、三岁,大眼睛透着孩童的灵气,他的语言工整,有力度,讲到鉴真和尚出生于广陵,俗家姓名“淳于”,受教于扬州大云寺,东渡日本的时间应该是743~753年。往前走的看到了展窗里木屐,孩子跟我讲着它的使用功能,上山取下前屐,下山去掉后屐。那个时候我很想逗一逗这个孩童,问他鉴真东渡可把木屐带到了日本?孩子很认真回答我:“带过去了,日本女人现在还穿着呢!”我指了指橱窗里木屐又问他,那这个宣城的木屐与日本人使用的木屐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孩子愣了很长时间,当我要转身离开时,孩子跑至我身前,喊着我爷爷说道:“我们宣城的木屐应该是日本人木屐的爷爷的爷爷。”这时我开心的哈哈大笑,差点把眼泪都笑了出来!是的!是的!我给孩子竖起了三次大拇指!

我应该在两年前来过宣城,也曾去谢眺楼遗止参观过。那时候只知道公元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曾派人拉谢朓入伙,谢朓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此被诬陷下狱处死,一代文豪就这样凄惨收场。当时参观谢眺在城墙上为城内百姓化解民愁画面,同时也对他的诗词造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花从乱数蝶、风帘入双燕》,还有更绝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地王州》这些诗句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竟境,深受后人的喜爱与称赞。时隔约三百年后出现了唐宋八大家,他们诗文平仄的出处和规整如出一辙,均来于谢眺。谢眺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他不仅是唐宋八大家的鼻祖,也是李白敬重的先辈。

以物看天下,西晋(265年一420年)上承三国,下启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因晋朝皇室姓司马,所以又称司马晋。在参观实物的过程中,图十为鸡头坛,图十一为青釉羊,图十二为龙首柄鐎斗。从器物器形上看,鸡头像鸟头,瘦小而单薄,青釉羊也呈四足卷曲,卧伏状。龙更没有威猛之势,脖如仙鹤状根本谈不上龙风飞舞之势。这些物品反映着社会软弱之风,曹魏时期的清淡,也让晋代时许多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之外,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皇帝没有忠臣良将,何以能够守往江山。

李白曾写一首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开头是这样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小谢所指应该是谢眺,后世李白也应是在质问谢眺:为什么弃我者去?诗仙李白性格孤傲,眼高于顶。能入他眼的人少之又少,能让他崇拜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朓成了他膜拜的对象。李白继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到了宣州便未再去第二个地方,直至客死于宣州。在他的诗中已表述了他的死亡的原因“人生在世不称意”。实际上我大胆猜想: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比得上早于300年前的谢眺,现实又抑郁不得志故而亡于宣州。

宣州的名人故事很多,很难一一表述,再加上文房四宝得益于宣州,这个城市前景与人气一定会日新月异、扶摇直上。

(2024年6月端午节记录于宣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