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安徽为什么总是受伤?河南一劳永逸、江苏旱涝保收

三农2024-06-06 14:35:29三农档案馆

大禹的故乡在安徽。大禹治水的精髓在于疏而不堵!那么治淮呢?可能是堵比疏更多,从这个角度看安徽治淮,应该至少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安徽治淮不算成功?应该是源于地缘博弈,痛失洪泽湖的管辖权!

大禹治水


淮河是中国的七大河之一,也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由于在历史上多次被桀骜不驯的黄河侵夺,导致成了没有入海口的奇状。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主席就发出“一定要根治淮河”的伟大倡议,从而拉开全面根治淮河的序幕。淮河虽然经过70余年不懈的根治,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总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上游的河南基本上解决了淮河水患,下游的江苏随着洪泽湖筑堤达到16.50M的高度基本可以抗御30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

那中游的安徽沿淮是否解除水患的威胁呢?这个问题恐怕一言难尽,酸楚自知!淮河一遇洪水,安徽只有炸堤蓄洪,确保上游河南下游江苏的安全,自己承受苦难,然后受到各方质疑:安徽为什么这么穷?安徽为什么这么多要饭的?

淮河经过70余年的治理,安徽段沿淮依然是大片大片的蓄洪区、行洪区,沿淮老百姓依然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地方政府依然不能大规模开发建设而不能拔除穷根,安徽依然遭受白眼。


为什么安徽的淮河水患一直不能根治解除?或许有太多的专家说是地形条件所限,淮河安徽段地处平原,水泄缓慢。但是同样地处下游的江苏苏中地区怎么就安然无恙呢?

作为一介布衣,我也无数次发出诘问,安徽为治淮耗费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作出了那么多的牺牲,为什么淮河水患不能根治,问题出在哪里?我也曾数次行走于五大水库、淮河两岸、洪泽湖畔、二三河闸、三江营口,结合自己的淮河水利文献收藏,慢慢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淮河水患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地缘利益的角逐!

根治淮河,首当根除水患,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但治淮恰恰本末倒置,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淮河水灌溉。于是洪泽湖大堤由1950年代初期的10米加高到12.5米,直到现在的16.5米。洪泽湖大量蓄水,可以源源不断的灌溉缺水的苏北大地。而由于下游洪泽湖高水位的顶托,中游的淮河安徽段必定患上肠梗阻,在洪水时因排水不畅而内涝。

河流治理,必定裁弯取直。长江的荆江治理就是成功的范例,但在治淮中却“另辟蹊径”,多走弯路,恰如某诗人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精妙。淮河干流在流入洪泽湖时,明明在泊岗附近只有不到5公里可以直达洪泽湖,却偏偏绕了几个弯,弯了60余公里在盱眙县城附近才缓缓入湖。水火无情!洪水来临之时,却偏偏绕弯溜达、度着方步、不疾不徐的流入湖区。


流入湖区以后,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是将70%泄洪流量拐个弯通过三河闸下泄长江。而只将20%多的泄洪流量经由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流入黄海。还有一部分“山路十八弯”在连云港入海。够不够奇葩!


下一篇笔者详细讲解为什么淮河对安徽来说治理不算成功。

笔者爱好文献收藏,以史为鉴,藏有所用。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绝无误导之嫌!

原创不易,严禁搬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